期刊简介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创刊于1985年,双月刊,为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研究所出版的整形外科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整形外科、烧伤外科、显微外科、骨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泌尿外科、皮肤科等学科临床医师及科研工作者为读者对象,刊登对整形外科发展具有导向性、指导性的评论和文件,报道整形外科领域先进的科研成果和诊疗经验,以及对整形外科临床有指导作用、与整形外科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栏目有:论著、工作研究、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技术改进、综述、讲座、警钟等。本刊被多家国内外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和医学文摘所收录。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部门: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1-4453/R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4453/R

邮发代号: 18-95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8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52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4453/R
  • 国内刊号:11-4453/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维普收录(中)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1年第5期文章
  • 异常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低血清及白介素13作用下的细胞凋亡研究

    目的明确低血清及白介素1β(IL-1β)对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对6例瘢痕疙瘩、6例增生性瘢痕及6例正常皮肤标本采用细胞培养、免疫组织化学及凝胶电泳方法,通过检测Bax、Bcl-2蛋白及特异性DNA梯形条带,对不同成纤维细胞在低血清中及IL-1β作用后的细胞凋亡进行了研究.结果①在低血清中,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Bax/Bcl-2蛋白表达比值没有......

    作者:关宝祥;徐少骏;鲍卫汉 刊期: 2001- 05

  • 增生性瘢痕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目的建立由动物自身产生的增生性瘢痕实验模型.方法选用47只日本大耳白兔,在耳腹侧面制作6mm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1.5cm×4.5cm长方形创面以及耳背圆形创面共388个,进行组织学等多项观察.结果70%兔耳圆形创面可发生与人增生性瘢痕类似的增生块,增生块持续时间长为150d;长方形创面增生块发生率为80%以上,持续时间已超过262d.增生块内有特征性的结节或漩涡状结构.创基注入TGF-β1、I......

    作者:李荟元;刘建波;夏炜;鲁开化;郭树忠 刊期: 2001- 05

  • 树突状细胞在异常瘢痕中的免疫调控作用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与异常瘢痕发病机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例增生性瘢痕(HS)、6例瘢痕疙瘩(K)和6例正常皮肤DC表面分子HLA-DR和CD1a的含量,并观察激素对HSHA-DR和CD1a的影响.结果①HS和K组织中表皮HLA-DR+DC的数量(806.67±101.72)个/mm2和(870.00±134.24)个/mm2,明显高于正常皮肤(P<0.05),HLA-DR分子在角......

    作者:陈东明;鲍卫汉;王琦;徐少骏;唐岩 刊期: 2001- 05

  • 阔筋膜张肌球拍形岛状肌皮瓣

    目的探讨根据肌肉解剖形状和血管分布,将阔筋膜张肌皮瓣设计成上窄下宽,呈球拍形的岛状肌皮瓣的可行性.方法应用阔筋膜张肌球拍形岛状肌皮瓣,修复中下腹壁大块软组织缺损4例.结果3例全部成活,1例岛状肌皮瓣远端有小块皮肤坏死,经移植皮片而痊愈.结论阔筋膜张肌球拍形岛状肌皮瓣是可行的,且皮瓣较窄的上段似一个延长的蒂,使之移转灵活,而皮瓣供区的上段又可直接缝合,从而减少了用来修复皮瓣供区创面所需皮片的面积.......

    作者:于国中;庞水发;李国材 刊期: 2001- 05

  • 指根侧部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寻求对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修复的可靠新方法.方法1999年8月~1999年11月,采用缝接指背皮神经带指背浅静脉的指动脉指根侧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及指腹软组织缺损10例14指.结果10例14指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大面积3.0cm×2.5cm,小2.0cm×1.5cm.皮瓣感觉恢复佳,外形良好,无一例发生静脉危象.结论缝接指背皮神经带指静脉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切取方便、损伤小、静脉危象发生率低,提......

    作者:杜永军;冯祥生;徐国建;李庆生;杜学亮;阮树斌;陈应军 刊期: 2001- 05

  • 一期开窗的肩胛旁游离皮瓣移植

    目的颜面部严重烧伤后,瘢痕组织挛缩导致颜面部组织器官严重移位,在儿童还阻碍面部组织的生长发育,应用带丰富血运的游离皮瓣修复是佳选择.方法应用肩胛旁游离皮瓣一期开窗形成眼裂、口裂、外耳门和鼻孔,已为5~17岁颜面部严重烧伤的患者6例完成治疗.结果肩胛旁游离皮瓣大面积为17cm×17cm,即时开窗形成眼裂、口裂及鼻外形,全部成功.结论肩胛背部由于旋肩胛动脉皮支、胸背动脉肌皮穿支、颈横动脉浅皮支等相互吻......

    作者:李养群;李森恺;刘元波;杨明勇;黄渭清;赵振民 刊期: 2001- 05

  • 阴股沟皮瓣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明确阴股沟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具(20侧)成年女尸阴股沟区皮肤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阴股沟皮瓣存在多重血液供应;其中,闭孔动脉前皮支分布于皮瓣中部,浅出点距会阴正中线(3.0±0.5)cm,距阴道口前缘(1.7±0.4)cm距耻骨下支外侧缘(0.6±0.2)cm,管径(0.8±0.1)mm;阴唇后动脉主要供应大阴唇,并恒定地以本干的形式在大阴唇皮下与阴部外浅动脉形成血管吻合,在阴道口后缘......

    作者:刘元波;李森恺;李养群;杨明勇;赵振民;徐军 刊期: 2001- 05

  • 眶上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耳前岛状皮瓣修复眼睑皮肤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眶上动脉跨区供血的耳前岛状皮瓣修复眼睑皮肤缺损,并验证其是否为佳的皮瓣供区.方法根据陈宗基关于动脉经吻合支跨区反流灌注供血的反流轴型皮瓣的理论与实践,设计以眶上动脉为蒂,经眶上动脉与颞浅动脉额支的吻合支跨区反流供血的耳前岛状皮瓣,经皮下隧道移转修复眼睑皮肤组织的缺损,1997~1999年共治疗7例,面积大4.0cm×2.4cm,小2.0cm×1.8cm.结果7例均全部成活,随访l~2年,效......

    作者:郑永生;孙强;马涛;陈宗基 刊期: 2001- 05

  • 猪皮下脂肪吸脂后组织学观察

    目的观察小型猪皮下组织抽吸后的组织学变化.方法采用注射器和直径为2mm的抽吸管行白色五指山成年小型猪背部皮下吸脂术.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分别取吸脂区和对照区皮下脂肪组织标本进行肉眼和(或)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抽吸侧皮下脂肪厚度明显变薄,约为对照侧的53.5%.术区脂肪组织中只在真皮下、浅筋膜隔旁和肌膜表面等处瘢痕形成较多且消褪缓慢,术后6~8个月脂肪小叶结构清楚.抽吸后皮下脂肪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对......

    作者:吕玉明;戚可名;庄强;赵萍 刊期: 2001- 05

  • 取材方法对脂肪细胞损伤程度的人体观察

    目的研究剪碎法、注射器法、吸管法取脂对脂肪细胞的损伤程度,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分别采用剪刀剪碎、22号特制钝头侧孔脂肪抽吸针头注射器抽吸、直径8mm无菌吸引头以1个标准大气压抽吸3种方法取脂,标本石蜡切片、Van-Gieson染色,镜下观察脂肪细胞损伤程度.结果剪碎法对脂肪细胞损伤率为(8.6±1.8)%,注射器抽吸法为(15.7±2.4)%,吸管法为(76.4±8.7)%,经统计学分析相互间差异有......

    作者:张新合;郭东来;高建华 刊期: 2001- 05